春秋战国(一):一分钟了解春秋战国那些事儿

当前位置:beplay中心 > beplay代理 > 春秋战国(一):一分钟了解春秋战国那些事儿
作者: beplay中心|来源: http://www.asanamah.com|栏目:beplay代理

文章关键词:beplay中心,楚兵满地能逐禽

  公元前771年,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,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,部分姬姓诸侯因各自利益迟缓,周幽王被杀于骊山,西周灭亡。

  其后外姓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,是为周平王。忠心姬姓诸侯在西虢[guó]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周携王。

  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,残破不堪,又接近戎、狄等外患威胁之下,于是平王于公元前770年,在郑、秦、晋等诸侯的护卫下,将国都迁至洛邑,开始了东周的历史。

  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,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。

  平王东迁后,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,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,诸侯势力不断坐大,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。

  战争最终结果是魏国无力抵御周边各国的军事行动,只好和赵讲和归还邯郸城而结束。

  周武王灭商后,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,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,建立起支撑周朝天下的四大制度:封建制(分封制)、井田制、宗法制、礼乐制。

 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,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,最终形成等级制度。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,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。

  礼崩乐坏,国家的各个阶层不再遵守周礼规定的典章制度,社会矛盾激化,纲纪紊乱,违礼、僭礼之事层出不穷,礼制的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。高阶层如天子没有权威,不能约束诸侯的行为;诸侯开始不朝贡天子,甚至僭越称王,使用天子礼制;诸侯的士卿弑君或篡权自立者也是屡见不鲜。低阶层的平民开始不守信义,不知廉耻,伦理道德文化的日渐式微,致使人心不古,世风日下。

  这篇散文讲述了在西周灭亡后,诸侯迎立天子东迁,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,积极服侍周王室,东周初期和周天子建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,但是由于后来周平王又宠信他人,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开始恶化,以致后来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。

  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,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,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。

  在郑庄公在位期间,郑国国势强盛,并曾发生多次战事,包括由庄公之弟共叔段发动的叛乱,并吞戴国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、蔡、西虢等联军。

  郑庄公对几名儿子均相当宠爱,加上宋国和齐国进行干预,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长达二十年的内乱。

  他四个儿子先后出任国君,分别为世子忽 (郑昭公)、公子突 (郑厉公)、公子亹[wěi]及公子婴(子仪),最后以子仪被杀,郑厉公复国结束,并由郑厉公的子孙继承郑国君位。

  繻葛之战,东周周桓王十三年(公元前707年),春秋时代初期郑国在繻葛(今河南省长葛市北)大败周室联军。

  齐桓公,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,姜姓,齐氏(其祖先原为吕氏),名小白。

 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,齐僖公第三子,齐襄公之幼弟,其母为卫国人。

 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,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,成功后即国君位。

 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,推行改革,实行军政合一、兵民合一的制度,齐国逐渐强盛。

  公元前679年,齐桓公在甄(今山东鄄[juàn]城)召集宋、陈等四国诸侯会盟,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。

 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,于是齐桓公打出“尊王攘夷”的旗号,九合诸侯,北击山戎,南伐楚国,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,受到周天子赏赐。

  管仲(前725年-前645年),姬姓,管氏,名夷吾,字仲,谥敬,被称为管子、管夷吾、管敬仲,颍上(今安徽省颍上县)人,中国春秋时代法家代表人物,齐国的政治家,哲学家,周穆王的后代。

  齐僖公三十三年(前698年),开始辅佐公子纠。齐桓公元年(前685年),得到鲍叔牙推荐,担任国相,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

  管仲对内大兴改革、富国强兵;对外尊王攘夷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被尊称为“仲父”。

  后人尊称为“管子”,誉为“法家先驱”“圣人之师”“华夏文明保护者”“华夏第一相”。

  《论语》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,《谷梁传》称衣裳之会十一次,兵车之会四次。《春秋经》齐桓公在位时大的诸侯盟会有16次,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出,如果有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。

  原本为寺人,精于烹调,长于辨味,史称其:“至于味,天下期于易牙。”,“酸则沃之以水,淡则加之以咸”,“淄渑之合,易牙尝知之”,有宠于齐桓公夫人卫共姬(长卫姬),得到齐桓公的称美。

  齐桓公曾说未曾食过婴儿的肉,易牙就煮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吃,得到齐桓公的信任。

  齐桓公想任用他代替将死的管仲,不过管仲认为:“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,其子之忍,又将何爱于君!”所以反对由他接任,齐桓公也就将他和开方、竖刁撤职,永远不准入朝。

  易牙、竖刁立公子无诡为君,公子昭逃到宋国,宋襄公扶植公子昭,于是强力攻齐,易牙出战,竖刁留在齐国,齐国卿大夫与宋襄公合作,发动政变,诛杀竖刁,易牙逃亡鲁国,据说易牙寓居彭城(今江苏徐州)。

  秦穆公,春秋时代秦国国君,名任好。在位三十九年(前659年-前621年),在《史记》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
  秦穆公元年(公元前659年),秦穆公正式继位,继位后任用百里奚、蹇叔为谋臣,励精图治,击败晋国,俘获晋惠公,消灭梁国、芮国、滑国等。帮助晋怀公、晋文公回国即位,实现秦晋之好。

  秦穆公三十三年(公元前627年),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,经历崤[xiáo]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,发现秦国东进之路行不通,于是向西发展。

  秦穆公任用由余为谋士,逐渐兼并西戎二十国,称霸西戎,受到周天子金鼓赏赐。

  之后秦国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(函谷关以西)的国家,开辟国土千里,被周襄王任命为“西方诸侯之伯”,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,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

  秦穆公三十九年(公元前621年),秦穆公去世,安葬于雍城(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),谥号为穆。

  百里奚,姜姓,百里氏,名奚,也称百里傒、百里子,世人称其为五羖大夫,春秋时代秦国著名政治家,原为楚国宛邑(今河南南阳市)人,原为虞国(今山西平陆北)大夫。

  秦大夫禽息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,于是秦穆公派人问百里奚的赎身价为何?贩卖者对曰:“五羖皮(五张黑山羊皮)”,于是秦穆公派人给付赎价品,将百里奚迎回奉为上宾,日后再因蹇[jiǎn]叔成为重臣,于是百里奚又被后人称为“五羖[gǔ]大夫”。

  百里奚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,“谋无不当,举必有功”,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,实行“重施于民”的政策,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,并内修国政,外图霸业,开地千里,称霸西戎,结束了今甘肃、宁夏等地区的征战,开始了关中的崛起。

  史载百里奚“三置晋国之君”,“救荆州之祸”,“发教封内,而巴人致贡;施德诸侯,而八戎来服”,使秦穆公成为西戎霸主,春秋五霸之一。

  此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(鲁僖公三十三年、周襄王二十五年、郑穆公二年、秦穆公三十三年、晋襄公元年),这场战争中,晋军大胜秦军,遏制了秦国向东扩张的企图。

  宋襄公,宋桓公次子,子姓,名兹甫,宋国君主,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。

  齐桓公死后,齐国发生内乱,宋襄公率领卫国、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,齐人里应外合,拥立齐孝公,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。

  楚兵强大,宋襄公讲究“仁义”,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,结果大败受伤,次年伤重而死,后葬于襄陵。

  公子目夷,子姓,名目夷,字子鱼,又称司马子鱼,春秋时代宋国公子,微子之弟宋微仲的十四世孙,宋襄公之庶兄。

  襄公即位,目夷为司马,又转为左师,执掌国政。兄弟二人“性仁爱”、“留贤德”,行“东宫图治”,宋国国力有所增强。

  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(今河南柘城西北),当时楚兵强大,大司马公孙固劝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时截杀之,此时襄公却大讲仁义,要待楚兵渡河列阵才攻击之。

  当楚军上岸时,子鱼又劝宋襄公趁楚军此时阵列尚未成形时袭杀之,襄公再拒绝,结果宋师大败而回。

  目夷墓位于微山东峰,墓前立一石碑,乃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年)徐州知州傅尧俞所立,正面阴刻有篆文:“宋贤目夷君墓”。

  齐孝公,姜姓,名昭,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,齐桓公之子、母亲为郑姬,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。

  前643年,桓公卒,另外五子争夺君位,原桓公宠臣易牙与竖刁拥立公子无亏为君,公子昭逃奔宋国。

  三月,迫于诸侯军队的压力,齐众大夫在国氏、高氏两家的率领下诱杀竖刁、无亏,迎立太子昭。但其余四公子的追随者兴兵攻打已入齐境的太子昭,迫使其逃回宋国。五月,宋襄公再度发兵,击败齐众公子于甗(今山东济南附近),太子昭遂得以入齐都临淄(今山东淄博临淄)即位。

  泓水之战,中国东周春秋时期,公元前638年,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,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。

  晋文公,姬姓,晋氏,名重(chóng)耳,晋献公之子,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,晋国国君,在位九年,在赵衰(赵国先祖)、狐偃、贾佗、先轸、魏武子(魏国先祖)、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,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,为后来的三晋(赵国、魏国、韩国)位列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。

  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,公元前636年春,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。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、先轸、赵衰、贾佗、魏犨等人,实行通商宽农、明贤良、赏功劳等政策,作三军六卿,使晋国国力大增。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、救宋服郑,平定周室子带之乱,受到周天子赏赐。

  公元前632年,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,大败楚军,并召集齐、宋等国于践土会盟。

  骊姬之乱,春秋战国的晋国献公时的一场政治斗争(前657年—前651年),僖公四、五、六年在晋国发生的骊姬乱政的事。

  骊姬,陕西临潼人,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,公元前672年,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,害死了太子申生,迫走重耳、夷吾,以立其子奚齐为储君。

  践土之盟,中国春秋时代的于践土(郑地,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,武陟县东南)招开的一场盟会,于前632年冬招开。

  盟会由晋文公主导,邀集诸侯参加,参与的诸侯国包括齐国、陈国、鲁国、宋国、蔡国、郑国、卫国、莒国。周天子周襄王也至会所参加。

  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,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,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。

  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,一作荆庄王,是东周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,前613年到前591年在位,名列春秋五霸。

  楚穆王十二年(前613年),穆王去世,楚庄王即位,当时国内矛盾重重,又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。在复杂的形势下,楚庄王采取了以静观动、以感辩奸的对策,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、不问政事的状况。三年后,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,重用了伍举、苏从等忠直之臣,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,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张,任用孙叔敖为令尹,重视社会生产,发展经济,充实国力。

  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,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。为了争当霸主,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,双方互有胜负,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(前597年)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。之后,楚庄王灭掉了萧国,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,迫使宋国向楚求和。最终楚庄王饮马黄河,问鼎中原,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。

  楚庄王二十三年(前591年),楚庄王去世,谥号庄,葬于纪山。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,有关他的一些典故,如“一鸣惊人”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,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。

  前606年,楚庄王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,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,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,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。

  楚子庄王很不服气地说:“你不要依仗九鼎,我楚国有的是铜,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,就足够做九鼎了。”

  王孙满说:“楚君您别忘了,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,天下诸侯都拥戴他,各地才贡献铜材,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。后来夏桀昏乱,鼎就转移给了商;商纣暴虐,鼎又转移给了周。如果天子有德,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;如果天子无德,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。周朝的国运还未完,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。”

  以鼎的多少标明身份,是周王朝的礼乐文化,楚子庄王“问鼎中原”,恰是融入以周为正统的华夏文明的证明。

  孙叔敖,芈姓,蔿[wěi]氏,名敖,字孙叔,春秋时期楚郢都人(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)。春秋时期楚国令尹。历史治水名人。

  距今2600多年前,淮河洪灾频发,孙叔敖主持治水,倾尽家资。历时三载,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——芍陂(què bēi),借淮河古道泄洪,筑陂塘灌溉农桑,造福淮河黎民。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,2600年过去,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。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,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。

 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,宽刑缓政,发展经济,政绩赫然,主张以民为本,止戈休武,休养生息,使农商并举,文化繁荣,翘楚中华。因出色的治水、治国、军事才能,孙叔敖后官拜令尹(宰相),辅佐庄王独霸南方,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
  邲之战,春秋时期,晋国和楚国于公元前597年在邲(今河南荥阳东北)发生的一场大战。这场战争中,楚军大胜晋军,由此开始了自己的霸业。

  由于泌水入荥阳后称“蒗荡渠”,可写作“两棠”,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。

网友评论

我的2016年度评论盘点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